浅谈生态城市的理念与规划

所属栏目:2012年07月 发布日期:2010-10-27 11:18 热度: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但是,环境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本文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角度提出了要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态学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使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基本理念;建设规划;模型方法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城市化是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普遍健康状况的改善和更多地获得社会服务,以及文化、政治与宗教参与联系在一起的,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城市化促进了人口、产业向城市集聚,其中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文化政治活动频繁,但是,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乡间的发展也失去了平衡,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种种危机,在包括城市和乡村在内的所有人类住区中,都已经出现危险的信号,人类住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
  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普遍恶化和区域生态支撑能力的持续衰退,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一种新理念追求。虽然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均已取得了蓬勃发展,但迄今全球尚未有一个公认的生态城市,甚至对于生态城市也没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概念。因此,完善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探究规划编制的基本原理和适宜的模型方法,乃是当前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生态城市的概念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上看,人类住所经历了一下几个发展历程,因而也产生了相应的相关理论。总体上看,人类住所的建设历史,主要有两种发展、建设方式:自发建设和规划建设。这两种形式体现在人类住所形成发展的两个方面的全过程。
  其基本概念是指,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环境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学、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环境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修复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其中,从哲学、文化、经济和技术等层面,它都具有深刻的内涵。特别要注意它与“绿色城市”、“健康城市”、“普世城”、“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及“山水城市”的相通和差异之处。
  
  二、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城市是一个人为改变了自然结构、物质循环和部分能量转化的、受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需求影响的人工生态系统。她以人为本,即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为核心,通过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且能与之和谐相处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回归于生态本征的城市发展要求用“生命原理”规划和建设城市,而不再以“机械原理”装备和污染城市。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协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依关系和能量转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且能以其良好形象和功能带动辖域内外的可持续发展,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和目标要求:
  (1)生态城市是一个中心城区与周围城镇和乡村紧密联系、与国内外都市相互竞争和补充的开放系统,既需以人口的适度聚集和持续宜居为基础,又要以社会经济与科教文卫的高度发展及其较强的辐射力带动周边乡村和与其他城镇的协同发展为宗旨。因此,生态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建设要考虑到自然条件、经济区位和辖域内外物流、资金、人流的聚散,以及政治、文化、科技的凝聚与辐射。即只有因地俱时地坚持以人为本和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均衡与非均衡和“五个统筹”之间的相依关系,才能使城市辖域蓬勃、健康地持续发展。
  (2)生态城市不仅仅涉及辖域内外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空气、水体、土地、森林、动植物、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的供需保障,而且也与城市所处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的状态有关。它是一个以人的发展需要和能动作用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和管理体系为经络的复合机制系统。因此,应该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依关系,协同各行业和不同区位间的发展,在改善和满足当代人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也能为未来人口留下较充裕的拓展空间和良好的生态本底。
  (3)生态城市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要保障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即生态城市建设要有超前而合理的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生产力和人口格局及其相伴的技术支持和资源配置结构,拥有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结构、便利的交通和通讯网络,以及高效、和谐的服务、社会保障和调控体系,使城市经济、社会系统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协同有序地发展和良性循环。
  
  三、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保障措施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是一个长期建设和渐进发展的过程,为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应突出抓好以下保障措施。
  4.1法制保障
  规划实施必须有良好的外部条件作为保障,明确的法律地位是规划实施的最基本保证,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是规划实施的重要方式。同时,规划的实施要与现行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相协调。
  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是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保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坚决淘汰工艺落后、生产设备差、产品质量差的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应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前提下,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积极推行建立绿色经济标准体系,包括绿色经济界定和分类标准,认证程序和机构以及绿色核算制度。
  4.2资金保障
  落实规划项目的资金渠道是保证生态城市规划有效实施的关键。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或部门规划普遍存在着规划目标与所需资金脱节的问题,致使规划的权威性和实施性降低,难以完全达到规划预期目标。
  (1)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主体主要包括3个方面:首先是政府投资,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其次是金融机构和私人部门的投入,包括商业银行用于环境基础实施的贷款和私人机构以各种方式投入的资金;再次是企业自身的投资,包括更新改造的环境保护和排污收费等的投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规划投融资方式和渠道逐步走向市场化,在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政府和环保部门除发挥现有资金渠道的同时,应积极培育和拓展新的投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金促进生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
  (2)做好项目投资效益分析、合理安排资金投入。项目投资的效益分析主要是分析生态环境建设投资的价值,并通过分析再反过来指导投资。效益分析包括经济效益分析、环境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和综合效益分析。做好生态环境投资效益分析是提高规划实施效益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在环保投资有限的情况下显得越发重要。规划投资效益分析将为政府有关部门的综合决策分析提供有力的支持,有助于政府按照投资效益分析结果合理安排资金和规划项目,做到生态环境规划综合效益最大化。
  四、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实施
  4.1生态城市规划的技术方法
  根据生态学、城市学、规划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依据现行的生态城市发展要求与规划的基本内容,生态城市规划涉及的主要的技术方法可划分为分析评价方法、功能区划方法、规划设计方法和方案决策方法四部分。
  4.2城市规划目标的生态化
  生态城市是人类生态价值取向的结果,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生态城市的“生态”不仅包含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而且还包括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应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生态学为基础,以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环境系统内部的和谐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综合协调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建设高效、舒适、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4.3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化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它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鉴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地位,做好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就成了重要工作。一个好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该遵循集约化利用的原则。
  4.4城市交通规划的生态化
  我国城市的普遍特点是:人口众多、道路网络稀疏,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低,小汽车等私人机动车发展迅速。私人机动车的增加,特别是小汽车拥有量的大幅上涨,使得私人交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逐渐严重。公共交通优先正是实现城市交通规划生态化的措施,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方法。公共交通优先的含义就是:在整个城市交通体系中,要树立公共交通优先的意识,在法律和政策上扶持公共交通,在体制改革上率先引进竞争机制,做好规划和管理的研究,使得公共交通优越于其他交通方式,从而达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目的。
  
  五、结束语: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基本处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初级阶段,城乡矛盾、环境污染、思想观念、人口、消费等问题还相当突出,建设生态城市任重而道远。而面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保留千百年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定位我国城乡发展方向。具体而言,即是将城乡发展的价值取向、政策导向、建设行为等都要奠定在这一新的基础上,对物质建设与心灵建设、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法律制度和道德培养、硬体结构与软件结构间的关系进行调整。生态城市建设更重要的是创造新文化,并在新创文化中体现生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YanitskyO.TheCityandEcology,Nauka,Mostkow.1987(.1).167-174
  [2]周干峙.对生态城市的几点基本认识。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年会上的讲话,2008年6月。
  [3]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城市规划,1997,(6):17-20

文章标题:浅谈生态城市的理念与规划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news/csjs/201007/482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无相关信息
论文加急发表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